等待漲潮-阿公的魚簍
更新:2024-05-03
347
簡介
等待漲潮-阿公的魚簍
在我們所居住的東海岸港口部落,耆老撒網捕魚前會提早兩小時坐在海邊礁岩上等待,只遠眺觀察海的邊界,等待漲潮時即將到來的跳躍魚群,這般沒有效率的生活步調,卻有著某種禪意,體現出原住民族順應自然的永恆時間觀,猶如海洋不曾停止潮起潮落,不斷循環這一切,讓人忘卻時間,族人透過無盡的等待與勞動,進而超越了時間,在等待中豐收的魚群,讓族人等到了養活家人的希望,因此族人耗時地竭盡生活所能漁獵、種植、編織手作等,所體現的文化與精神擁有永恆之生命,令人讚嘆!
然而隨著1980年代定置漁場興盛,漸漸地改變了過去這般風景,在海平面上,等待漲潮時不再看見跳躍的魚群,而是看見定置漁網上一串串浮球所圍出極深且廣的漁場,大大小小的魚一旦游進,形同入了墳場,一天更要收起定置漁網兩次,漁獲量非常之大,對靠海為生的東海岸部落而言,日益枯竭的漁資源,海上浮球已經取代了跳躍的魚群的畫面,環境因人為的破壞,未來族人不再對海洋抱有希望,年輕人無法再抓魚維生,原住民族的海洋文化連帶生活習俗,都將不再被傳承而隨著魚群一起消逝……這是每天面對海洋的我們所見所思的隱憂,族人們總是期待從海邊回來的人,魚簍裡會倒出什麼漁獲,次次都有很多收穫的族人,便會稱讚他的魚簍很好,總是為他帶來滿滿的收穫!現在魚少了,海邊可撿拾的垃圾倒是很多,善於採集利用的族人也撿拾塑料海廢,特別是浮球,可製成容器、藝術品,甚至發展出PawPaw鼓樂團所使用的鼓等等,也象徵人類的生活已充斥著塑料,回不去了。
作品模擬海面上是魚群還是浮球?彼此相互轉譯辯證,以及定置漁網圍繞著巨型的魚簍,設計可進不能出的單一出入口通道,讓觀眾如同魚群置身於太平洋裡的漁場,最後跟著浮球魚群進入竹編魚簍的空間,被傳統文化、自然材質舒適靜謐地懷抱著,一起記憶著台灣東海岸上,還有阿美族人在使用傳統永續漁法的美好,正艱困地與工業破壞性漁法共存在太平洋上。而在與PawPaw鼓樂團青年接觸後,他們有著傳承的使命及熱誠,令人肅然起敬,我們有責任要珍惜維護這群孩子所愛的山海環境與部落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