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脈旅遊步道行
― 和大自然預約一場不期而遇 ―
網路科技的極速發展,拉遠人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,在旅行中安排造訪步道,不需要專業裝備才能夠啟程。從生態雙步道開始,用最自在的方式與大自然連結。熱帶海岸蘊含的豐富林相及多樣化生物,透過這場不期而遇,讓最原始的感動、驚奇充滿你的心。
都蘭山步道
都蘭山是海岸山脈南段最高峰、台東縣的縣山,也是小百岳之一,更是當地阿美族人與卑南族人的聖山。雖然海拔僅1190公尺,但山形聳立,外觀挺拔峻峭,加上受到太平洋海水濕氣的影響,造就都蘭山雲霧繚繞的神秘氣氛,好似一位美人被簇擁保護著,因此又有「美人山」之稱。沿線可盡享熱帶雨林氣候豐富生態,登上山頂,涼風輕撫一掃炙熱氣息,稜線西側將縱谷平原盡收眼底;東面能遠眺太平洋,天氣好時綠島、蘭嶼清晰可見,為登山望遠的好場所。
- 臺東縣東河鄉
- 3.79公里
- 登頂來回5.5~6 小時
- 089-851027 (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林管處成功工作站)
-
動物昆蟲
步道前段陽光易穿透,蜜源植物較多,可見蝴蝶飛舞穿花採蜜、台灣最大蜘蛛人面蜘蛛結網等待。常見鳥類包括綠繡眼、繡眼畫眉、烏頭翁等,沿途鳥鳴聲不斷,還有機會看到包括台灣獼猴、山羌、白鼻心及爬蟲類等野生動物。
-
植物林相
都蘭山林相主要為中低海拔闊葉林,林木茂盛,可以看見高大筆直的筆筒樹,樹皮光滑的九穹,也可見許多與原住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假酸漿葉,還有台灣海棠、錐果櫟、樹杞、山黃麻、咬人狗、姑婆芋、玉山紫金牛等,生態豐富。
-
地質人文
都蘭山位於菲律賓海板塊,擁有與中央山脈不同的地層岩性,經由板塊運動擠壓而形成,屬年輕的脈層,地質活動相對頻繁。
「普悠瑪」祭臺劃分了阿美族與卑南族的領域界線,彼此互不侵犯。族人們至今會到這塊石碑進行祭拜,向祖靈祈求或表達感謝之意。
不可錯過的周邊景點
-
新東糖廠文化園區
曾是臺東民間經營的紅糖製造廠,於民國80年結束營業後,在臺東縣政府輔導下積極轉型,將閒置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合力經營的藝術文化園區,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空間。
-
月光小棧
位在阿美族聖山都蘭山腰的月光小棧,典雅日式風格的木造建築物與充滿藝術氣息的女妖藝廊,除了遠眺太平洋左岸的湛藍,月光下伴隨婆娑樹影的咖啡香,這裡更有一股創作、文化的滋味等著遊客來品嘗。
了解更多 -
加路蘭
這裡擁有寬廣的草坪、休憩涼亭及觀景台,提供了東海岸旅行的最佳休息站。這裡海岸景觀與裝置藝術,更是熱門的拍照景點。旅人們可在海邊漫步聽浪吹海風,迎著和煦陽光渡過悠閒時光,或是夜晚拜訪,仰望浩瀚無垠的星空。
了解更多 -
富山漁業資源保護區
位於臺東杉原,也就是杉原潮間帶,這裡湛藍無瑕的海、細白柔軟與沙,以及令人驚嘆的海底景觀,成就臺東最美麗的海岸。北邊有形態完整的珊瑚礁潮間帶,在復育魚類有成的狀態之下也成為新興的觀光景點。
了解更多
一日遊建議
都蘭山步道 → 富山漁業資源保護區 → 加路蘭
二日遊建議
富山漁業資源保護區 → 新東糖廠、月光小棧 → 都蘭特色民宿 → 都蘭山步道 → 水往上流或加路蘭
相關遊程
過山古道
過去綠島沒有環島公路時,過山古道是連接綠島公館村與溫泉村二側的交通要道,如今過山古道是一條生態景觀豐富的森林步道,也是體驗綠島山林景致的最佳路線!從綠島機場旁的「登山步道」往上走,中途可看見「過山古道」入口,可走到另一邊的出口-公館溫泉村,沿途為山路,需要較好的體力邁步前進。沿著石階步行,走到終點時,在涼亭眺望綠島環島公路與海岬旁的孔子岩,綠島的美景在此刻一覽無遺。
- 臺東縣綠島鄉
- 1.85公里
- 90~100分鐘
- 089-672026
-
動物昆蟲
步道常見人面蜘蛛橫過結網,亦可見箕作氏攀木蜥蜴、長尾蜥蜴、麗紋石龍子一同伴遊在步道兩側,樺斑蝶和綠島特有亞種的大白斑蝶飛舞而過,仔細觀察地面還會發現灰白陸生寄居蟹、姬獨角仙等,傍晚時分,放低聲音及步伐,還有機會與野生梅花鹿或綠島椰子蟹不期而遇。
-
植物林相
位於熱帶氣候的綠島,植物群主要為原生常綠闊葉樹,步道沿途可觀察到華八仙、木麻黃、蘭嶼烏心石、蘭嶼土沈香、蘭嶼蘋婆、杜英、金新木薑子、蚊母樹等抗風抗旱的灌木樹種,亦可見長穗木、野牡丹、桃金孃、野百合等各種綠島典型以花聞名的植物。
-
地質人文
綠島是海底火山噴發後所形成的小島,主要為珊瑚礁岩及火成岩所構成,多丘陵地形,最高峰為火燒山。過山古道橫跨海拔276公尺的阿眉山與281公尺的火燒山之間,向東南方延伸至朝日溫泉北側,因此沿途可見原始熱帶雨林林相和紅土層等景觀,靠海可見珊瑚礁生態,展望極佳。
不可錯過的周邊景點
一日遊建議
石朗潛水區 → 綠島燈塔 → 過山古道 → 朝日溫泉 → 帆船鼻大草原
相關遊程
磯崎古道
在部落尚未通車前,這條古道是除了海路以外最主要的聯外道路,從讀書上學到物資交易 ,就連需要緊急醫療時,也是由部落青年組織小隊,協力背負著,翻越海岸山脈到鳳林就醫。在部落通車後,這條路逐漸被淡忘,這四五十年來沒有人再走過,當初曾走過的青年,現在都已是六七十歲的長者,再不去找,以後也沒人到這條路了。